中国收藏鉴定网 为您的收藏投资提供助力

艺术展览也分九类 是否去看帮收藏家分析

艺术展览也分九类 是否去看帮收藏家分析


来源:网络   文章作者:佚名


  如果你不是画探、收藏家或投机家,哪些展览不要看?

  本文刻意列出九类。九是极数,以示其多。这九类展览不看,剩下的展览就不多了,批评家可以从容对付。

  个展不要看。好的个展如同囊中之锥,总会通过媒体或联展再次露面。除了友情参与,看个展不如看联展。这如同现今看画册,个人画册通常不值钱,摆在书店,绝少有人问津。多人画册由于入围者多,互为背景,形成裙带关系。裙带效应是彼此都容易被关注。

  全都是名家的联展不要看。而今的知名画家,疲于奔命地参加一个接一个的大型联展,没有喘息的时间,连应付的精力都成问题,创作被悬置了。有些画家的订件几乎都排到了22世纪。你说他除了复制,还会有功夫思考吗?这类展览,背离了艺术发展的自身逻辑。

  新人联展不要看。新人通常是美院毕业生,成名的比例小。即使出了一两个天才,今后是否能持久,不得而知。比如刘柏荣就是天才画家,他的作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风靡画坛。如果不是意外的挫折,他的名气将不在陈丹青之下。提携新人的事,不是批评家的首要任务。

  以影像为主体的大型展览不要看。美展是空间艺术的展示,好不好一望而知。比如第七届上海双年展,以影像作品为主。几十件作品,以平均1小时算,浏览一遍需要3天左右。不要说观众,即便是策展的团队,也很难全部过目,因为作品入围常常缘于作者的名气。

  没有主题的展览不要看。展览的学术主题是策展人能否成立的标志,对于具体的艺术家则是一种限制。今天的美术界被视为策展人的时代,是因为他们设定的学术主题能召唤和限制参展的成员。看大展既是看作品,也是看策展。没有学术主张的大展会降格为集市。

  缺少新意的展览不要看。有主题的大型展览不能保证展览的意义。而今一些以影像为主的展览,其艺术思想、艺术样式、布展方式早在二十年前的欧美日本艺术界就已流行,很少独特之处。如果从展览的前期宣传中看不出什么新意,这样的展览无非是凑凑热闹而已。

  美协组织的展览不要看。美协组织的全国美展,总体面貌同艺术的精神相左。这类准官方展览展出的作品,同官样文章类似,从来不考虑受众的需要。它标榜为大众服务,而大众基本不进美术馆。这类展览的作品,除了空洞地堆砌技法,共同的特征是平庸和无聊。

  时事美展不要看。配合时事所展作品同美术史的主线没有关联。唐代的应制诗,宋代的应制画,都是作者晋升的敲门砖,都是依据朝廷的临时需要制作出来的东西。这类作品当时很风光,但中国诗史、画史的重要篇章却从来不给它们留下位置。

  美术博览会不要看。博览会属于市场行为,市场的成败不是检验艺术成败的内在标准。博览会上的作品,大都是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旧作。我见过的上海艺术博览会,无非是各地画廊库存的二三流作品的倾销场所,相关信息只能充当圈内圈外人茶余饭后的话题。

  近几年的中国美展热和美术市场热,得力于经济的增长。今年的经济趋势显著下滑,美术市场却依然火热,似乎不可理解,其实是有别的原因在支持。随着美国经济出现危机,比如油价飞升,股市大跌,楼市呆滞,大型银行诸如雷曼的破产,人们都预感前景将进一步恶化,货币会进一步不可靠。众多有钱人关注美术市场,无非是美术作品能够充当变相的保值货币。在10位名不见经传的画家身上押赌,只要其中成功一名,就能本利双收。总之,中国的美术市场将继续呈现出奇特的繁荣景象。

·上一篇文章:视觉美感占主流市场: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趋势
·下一篇文章:邮市尽显复苏魅力,且带强势劲头,收藏又添新彩

  相关文章

无相关新闻